横店的网红一条街。郑重/摄
记者 张渺
编辑 陈卓
露脸是个技术活。为此,有人在寒冬腊月天跳进刺骨的河水,也有人趴在尘埃里扮演死尸时,还要尽量把头扭向摄像机的方向,只为镜头匆匆扫过时,能露出一张涂抹着泥土与血迹的脸。
截至2018年,有7.2万位群众演员,出现在浙江省东部那个叫做横店的小镇上。对于他们中很多人来说,露脸都是一件重要的事儿。
无论是在胶片里,还是数码设备中,这些被称为“横漂”的人都在努力争取自己的位置。甚至,有“横漂”为加戏送出去的红包,比自己拍一场戏的片酬还多。
对于很多“横漂”来说,露脸的难度在加大。据媒体报道,今年前三季度,全国拍摄制作电视剧备案数量比去年同期减少27%,横店影视城的开机率同比减少45%。
但与此同时,他们也在另一块屏幕上发现机会——只需一台手机,一个短视频平台,一分钟,就能被成千上万的人看到。
在电影电视的大屏幕上,“横漂”的脸只能出现在边边角角。在手机巴掌大的小屏幕上,他们可以占据最中间的位置。
有人对着镜头,分享自己在片场的所见所闻;有人在手机前唱念做打,开直播博关注;有人干脆用剧组的模式操作短视频,拍小品段子,或是一集一个场景的“连续剧”。
无论用什么形式,它们最大的共同点就是,这些“横漂”成了短暂的主角。
一分钟
“横漂”张金鹏在两个短视频App上,共拥有70万粉丝。他还记得,第一次尝试短视频时只是“随随便便拍了点儿”剧组日常,很快就收获了1000多个粉丝。这个自诩开朗且善于交流的年轻人,试着玩一次直播,有十几个人进了直播间,听他侃大山。
不到两个小时的直播,他拿到了100多元。张金鹏觉得“蒙了”。
“我累死累活当一天群演,只能赚100多元。闲聊一个小时居然也100多元,我觉得这样赚钱真是太容易了。”
他在网上给自己取了一个网名叫“咸鱼”。这个“咸鱼”17岁来横店。那时,他身上只揣着800元钱,租房就花了一半,一天只敢吃一个馒头。
他把自己的简历打印出来,找到那些剧组住的宾馆,把资料从门缝里塞进每个房间,“总有一个是选角导演的”。他“特别想赚钱,想成名”,为此,上午骑着马在山路上驰骋,下午扛着枪在城门口站岗,晚上还要去拍戏,一天赶好几个剧组的场。
但在横店,支撑梦想是不容易的,张金鹏后来发现,今天还跟他在街上擦肩而过的同行,明天或许已经悄无声息地离开横店了,“撑不下去了”。
如今,张金鹏活下去的方式是在手机镜头里穿着古装,戴着假发头套,蹲在片场的一角,给粉丝们指着看自己满脸的汗水:“一天百来块钱,从早干到晚。还有人想当演员吗?不知道咋想的。”
“如果不是因为拍段子,我或许也已经走了。”他坐在只能放下一张床的出租房里说,房间正在日常停电。
移动直播平台2015年开端,2016年则被称为“直播元年”。从那以后,就不断有“横漂”闯进手机镜头。
在横店“漂”了7年之后,冉红丹也闯进了手机屏幕。她自掏腰包,买戏服,买剧本,加特效,做剪辑拍短视频。两三周的筹备,两三天的拍摄,加上剪辑和后期的时间,一部数十集的短剧即可出炉。
(正文已结束)
推荐阅读:旗龙
免责声明及提醒:此文内容为本网所转载企业宣传资讯,该相关信息仅为宣传及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,不代表本网站观点,文章真实性请浏览者慎重核实!任何投资加盟均有风险,提醒广大民众投资需谨慎!